18015581230

新闻中心

NEWS

中国化工产业全景图未来10年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入口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入口我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2015年全球产量占比36%,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可以居于世界第一。可是全球化工50强却只有中石化上榜,难免给人以大而不强之感。但对任何产业而言,大都是强的基础,先有高产量和高营收才能有其后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化工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尤其是近几年技术提升速度极快,各个子行业都不断有世界级装置投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先进性都居于全球前列,随着盈利的大幅改善,未来技术升级速度还会更快。同期欧美企业却受制于金融危机等影响,对我国的优势大幅削弱。

  目前我国化工已到了可以和欧美全面竞争的临界点,未来10年将会有一批龙头企业实现对海外化工列强的追赶和超越,中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2002年万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MDI生产工艺,实现了巨大的产业突破。但当时万华只有2万吨产能,无论是成本还是质量都远逊于海外企业。

  经过10余年的发展,2016年万华MDI产能已达到180万吨,跃居全球第一,成本和工艺能力也居于全球最高水平。

  并且万华还通过投产PO、TDI,完善了整个产业链,成为各类聚醚材料的一体化供应商。在扩充上游原料的同时,公司还不断研发MDI下游更为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如HDI、TPU、改性MDI等等,可以说公司正在成为全球MDI领导性企业。其实万华的成功只是我国化工产业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取得突破的子行业还有很多,以下仅举几例:

  2009年国内最大的丙烯酸企业还是以BASF、台塑为代表的外企在华子公司,其产能也不过16万吨,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但民营的卫星石化在短短5年里,产能就从4万吨产能扩张到48万吨,2018年公司还将再投产36万吨丙烯酸,同时上马两套45万吨PDH实现上游原料丙烯的自供。届时不但总产量将赶上BASF,Arkema和Dow,居于全球第一梯队,装置的单套规模和成本控制也将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在丙烯酸最大下游尿不湿用高吸水性树脂(SAP)领域,公司过去5年产能也从3万增加到15万吨。但考虑该产品国内80万吨和国际350万吨的需求规模,目前又主要依靠进口,对应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并且全球现有5大厂商中的三大雅、住友和Bayer都缺乏上游原料丙烯酸配套,相比之下卫星的全产业链优势非常明显。未来5年如果能够复制丙烯酸的赶超经验,跻身全球5大,公司也将成为和BASF并驾齐驱的全球性丙烯酸龙头企业。

  其2010年上市时只有4万吨甲乙酮产能,规模在行业内并不突出,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扩建到18万吨产能,占国内70%和全球50%的市场份额,远超当年全球最大企业日本丸善化工。而且公司还依托甲乙酮,新建了20万吨异辛烷、35万吨MTBE、20万吨顺酐和15万吨丁二烯产量,构建起完整的C4下游产业链。

  尤其是丁烷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改变了其传统只来自大炼化副产品的工艺路线,达到全球该领域最高技术水平。而丁二烯又是C4下游体量最大的产品,总量高达15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虽然目前该工艺由于成本偏高还不具备经济性,但是未来随着全球轻质化带来的丁二烯供给不足,如果价格上涨超过新工艺的成本阈值,公司也将有望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

  2012年以前我国作为纺织大国,PTA产能只有2千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0%,而且单套装置小(80万吨左右)、加工费高(700元/吨以上)、全球地位一般。

  但是其后我国PTA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新增产能高达1200万吨,这些新装置无论是单套规模(200万吨)还是最低生产成本(350元/吨)都处于全球最高水平。

  现在我国不但是PTA的产量大国(全球占比70%),也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在整个产业链上呈现了压倒式的竞争优势,海外已经几乎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对手。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在该产业链上还在不断的向上延伸,从最初的纺织到涤纶丝、聚酯,再到近几年的PTA,我国已经相继成为全球霸主。

  未来该产业链的升级已经延伸到最源头的炼油和PX,预计3年后,我国将新增PX产能1660万吨,届时将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0%,一举扭转目前60%依赖进口的窘境,整个产业链也形成了从最上游原油到最终端纺织品的闭环。

  复合肥行业的金正大和史丹利、味精行业的阜丰和莲花、维生素行业的兄弟科技和广济药业、橡胶制品行业的三力士和圣奥股份等也都跻身于全球在该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我国全面赶超国际水平的优秀化工企业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属于中国化工的时代正在来临。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化工行业过于分散、优质企业往往都只是在单一领域发展,不像国外发达企业大量通过兼并收购,业务领域横跨多个化工子行业,自然收入和利润规模也都远大于我国企业。

  但从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周期性行业在发展中后期的产业集中度往往会快速提升,如洛克菲勒化工和卡内基钢铁的成长史中都有大量的兼并收购。而我国产业并购较少的根源还是在于部分国有企业即使竞争力不强,在预算软约束下也难于破产,民企中的落后产能又由于所在地的环保和税收监管不严而具备低成本优势,同样不易退出。可是去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环保严查,关停了大量落后产能,还借助国家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国企的兼并重组,甚至在民企集中的地炼行业也成立了地炼集团,创造性的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

  2011年万华的母公司完成对博苏的收购,建立了在欧洲发展的桥头堡,并在随后几年大幅改善了博苏的经营绩效。

  中国化工集团近两年海外并购也是大手笔频出,先是收购了全球蛋氨酸巨头安迪苏和欧洲老牌轮胎企业倍耐力、再是并购全球农药第七大企业ADAMA,今年又斥资440亿欧元控股了先正达,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转基因种子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跃居全球最大的农业企业。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向全球化,产能走出去、技术引进来,也将助力我国化工企业获得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纵观过去30年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级的尿素、甲醇、纯碱、氯碱、轮胎起步,逐渐扩展到三烯三苯、MDI、丙烯酸、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中游化工品,最近又开始向更高端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延伸,制造能力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可以说我们每突破一个子行业的技术壁垒,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吸收知识、复制技术,并加以创新,最终凭借着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做到全球第一,进而又以此为依托,继续征服下一个子行业,全产业链推进的态势非常惊人,而其背后体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还处在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之中,2010年我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15年已达到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总和的67%。如果未来两者增速差还能维持在6%,则2025年我国就将全面超越所有发达国家工业产值总和。化工作为给工业配套的材料行业,其全球占比也应和整体工业产值匹配,达到50%以上。

  我国很多基础大宗品,如三酸两碱等全球占比都超过了50%,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未来上游发展方向无疑要在还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寻找机会。

  其中2016年乙烯和PX的当量进口量分别超过1400万吨和1200万吨,金额都在千亿以上,有待通过未来的新建大炼化和乙烷裂解填补。

  未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芯片国产化,与之配套的光刻胶、电子特种气体、封装材料、高纯试剂等行业无疑也会迎来大发展。还有我国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的发展,对碳纤维、聚碳酸酯等高端工程塑料也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另外新材料领域的聚苯硫醚、聚酰亚胺我国都还有待突破,新能源领域的各种锂电池、燃料电池材料等未来也存在着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过去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数量型为主,强调成本控制和产业规模,这也成为我们最关注的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这两年的周期性行情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选股逻辑。

  但展望未来,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和发达国家全面比拼品质、比拼研发的阶段。相应这就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以成本控制、产能扩张见长的企业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向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这才是未来最重要的选股逻辑!

  我国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在钢铁、水泥、家电、汽车、手机等行业的全球50强中,都有大量的中国企业,但化工行业却只有中石化上榜,这既表明了不足,也代表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化工50强最后一名是科莱恩,其收入规模为413亿人民币,今年万华化学前三季度收入已近达到389亿元,全年营收大概率就将冲入全球50强。

  并且凭借着今年近百亿的巨额盈利,公司未来有几百亿的投资能力用于新项目建设,营收规模还将继续大幅增长。

  其实国内正在快速发展的化工企业还有很多,如立志成为全球最大丙烯酸企业并进军乙烷裂解的卫星石化、PTA另三家巨头恒逸石化、恒力石化和桐昆股份,都有望最终进入全球50强俱乐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相当的国力,未来配合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程度提升,10年之内有望在高端制造领域与日本、德国并驾齐驱,中国制造也将成为全球一流制造的代名词。国内化工在现有绝大多数产品上都有望做到全球规模和效益第一,我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我国下游消费类化工品,如轮胎、涂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品牌,有望复制阿克苏、路博润等50强企业当年向全球品牌输出的成功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