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5581230

新闻中心

NEWS

杏彩体育,换面貌 上档次 创一流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石化报》1988年创刊之初,我就成为首批记者站站长;三年之后,我调入报社;再过三年多,即1995年7月,我开始主持报社工作;2004年我离开现职岗位后仍参与了多年的评报活动。可以说,我人生的后半程为《中国石化报》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尤其在我主持报社工作的9年内,围绕“换面貌、上档次、创一流”进行过多方探索,至今记忆犹新。

  主持报社工作前杏彩体育,我曾到中央党校参加培训,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体走向有了一定认识。主持工作不久,我随中国行业报新闻代表团赴美考察,对办报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美国,我们参观了美国报业大展,考察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世界日报》等。考察中我们看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各家媒体都在大力推进办报手段现代化、报业发展集团化、报纸经营市场化和报道内容的深度化,这使我们大开眼界。

  由此,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提出一个五年设想——“围绕一个中心,建好两个体系,分三步走,将《中国石化报》提高到国内同类报刊的一流水平”,也就是紧紧围绕为振兴石油化工、建设支柱产业鼓与呼这一中心,建立和完善可靠的内部编辑出版体系和广泛的外部新闻支撑体系,一年一小变换面貌,杏彩体育app下载三年一中变上档次,五年一大变创一流。

  由于中国石化有实力,对报纸也很支持,而报社的年轻人多,知识素养较高,学习应用新技术有热情,因此,我们把建设计算机采编网络、促进办报手段现代化作为报社换面貌、上档次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靠网络办报是常事。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要扔掉纸笔,用计算机采编网络办报却是一场办报手段的。我们一面请北大方正设计方案,一面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进行考察,发现“家家都在建网络,人人都在忙上网”。

  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提高报纸档次的难得机遇,于是提出了“全面上网、全程上网”的目标,确定了“突破中间、带动两头、分步推进”的步骤,还明确了通过建网实现“采编合一、编排合一、编校合一”的要求等等,并一面搞硬件建设,一面进行全员培训。此事得到了总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四五百万元的建设资金很快得到落实,运行准备也得到报社采编人员的大力支持,网络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

  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和运作,建立了中国石化新闻采编网。中国石化报社较早实现采编网络化,改变办报手段,受到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报社荣获全国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全国产业报中还是惟一的一家;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不少报社来学习推广;《日本化学工业日报》还前来考察交流,对我们报社采编网络化颇为赞赏。

  与此同时,我们还把改变报刊形象列为换面貌、上档次的又一个突破口,而改换报头是当务之急。我们先是发动总公司系统员工自己题写,后又请欧阳中石、王铎、启功等著名书法家题写,都不理想。最后下决心选用郭沫若的字体进行组合,组合后经领导一看,竟然一致称好。

  一个报头就费了这么多周折,版式设计风格的探索就更为艰难了。一次次请专家咨询,一次次研讨探索,一次次试验调整,为改变报纸形象,相关人员费尽了心血。

  1998年,中国石化报社的发展又遇到一次重要机遇。当年,全国石油、石化实行全行业大重组,受波及最大的是《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和《中国化工报》,几家都想抢得先机,扩大报纸的内容覆盖面和发行渠道。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和报社迅速采取对策。五月中旬,还没有正式挂牌之前,在集团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报社及时召开南方油田企业的宣传部长、报社社长和电视台台长座谈会,刚任总经理的李毅中在会上提出要迅速开展“了解油田、学习油田、宣传油田”的新闻宣传活动。

  报社首先展开了对油田企业的全面宣传,报纸开设专版,对每家油田企业进行全面报道。同时,迅速与油田企业建立新闻宣传组织联系,在每个油田建立中国石化报社记者站,选定站长和专职记者。报社组织记者,兵分多路,到各油田企业落实相关措施,进行深入采访。

  胜利油田是划归中国石化的最大油田,我与报社记者部、通联部、发行部相关人员最先来到胜利油田,油田全体领导出面介绍情况。时任油田的王作然在中央党校学习,回油田时连夜与我们见面交流。胜利油田迅速建立起中国石化报记者站,并订阅报纸两万多份。

  由于抓得及时,报社不仅迅速跟上了大重组的步伐,发挥了“了解油田、学习油田、宣传油田”的作用,推动了石油石化上中下游企业的融合,还使《中国石化报》的发行量从四五万份增加到十多万份,《中国石化》杂志从七八千份增加到一万五六千份,双双翻番。

  在完成外部大重组后,集团公司总部机关机构也随之进行调整,原来由集团公司信息部管理的声像部门划归报社,同时要求报社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报刊、电视台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表面看来,这只是一个具体部门的划转,实际上涉及到全系统所有的企业有线电视台。

  全系统有企业电视台有48家,专业人员1390多名,固定资产5亿多元,终端用户50多万户,这是一个不小的新闻宣传平台。在报纸、杂志、网站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如果再增添电视新闻宣传这个新手段,对搞好全系统的新闻宣传无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杏彩体育

  不过,在我们接手声像部门后,由于政府主管部门正在治散治松,基层企业也面临改制上市,对企业有线电视台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对此,报社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摸底,并在上海石化召开了中国石化企业电视台经验交流现场会。

  会上,报社对中国石化企业电视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明确功能定位,坚定生存发展的信心;强化新闻宣传,发挥企业电视的基本功能;推进技术进步,占领生存发展的制高点;探索创新机制,打好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为加强合作,报社还组织成立了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石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石化系统企业报刊协会,由此进一步提出建立报刊、电视、网络“三位一体、上下合力、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新闻宣传大格局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发展。

  从1995年到2000年,报社按照“三步走”的设想不断推动换面貌、上档次、创一流工作向前迈进,基本形成了“大依托、大传播、大格局”的新闻宣传体系。

  然而,当时国家已开始对各种媒体进行分类改革,原由各部委主管的行业报几乎全部与主管部门脱钩,被推向了市场。中国石化改制上市后,加大对存续部分的剥离力度,这给仍然留在存续部分的报社带来无形的压力。

  为未雨绸缪进行超前探索,我们组织了对相关报社的调查,并结合中国石化报社的实际,提出了推进转型的初步设想,明确了具体措施,总目标是推动中国石化报社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当时分管报社工作的集团公司党组领导王作然对报社的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创办《车友报》是报社探索转型的一个重要尝试。为了办好这件事,报社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筹备,首先深入调查,理清了办报目的、报纸定位、经营思路等关键问题。向集团公司党组报告后,李毅中总经理很快做出批示:“赞成。《车友报》读者主要是司机(包括车主和爱车者)。目的在为读者服务,进而了解石化,以拓展市场。办报机制、内容、方式都要市场化,具有科普性、可读性。”

  随后,我们又积极争取政府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荆门石化和销售企业的支持,还紧锣密鼓地组建采编队伍、建立管理机构、筹措启动资金、疏通出版发行渠道等等, 2003年1月8日,《车友报》终于正式创刊。随后乘胜前进,迅速铺开,到当年底,发行量达到50多万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超过了预期,社会反响很大。

  内容为王是国内外媒体的共识。在提高报刊档次方面,最艰难、花费心血最多的是报道内容,我们将在这方面的探索当作一场持久的攻坚战,贯穿了办报的全过程。

  我们专门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中国石化报》作过一次深入的读者调查,试图借外力推动解决“提高档次”的问题。随后,每年召开一次专职记者研讨会,从“如何抓鲜活新闻”“如何抓深度报道”“如何促进新闻写作的转型”等不同角度与记者们共同探讨。

  我们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采编人员总跳不出企业微观经济信息的圈子,不善于从微观经济信息中挖掘出具有宏观价值的新闻,也就是不善于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绕舌,解决起来就更困难。我们一面积极组织探讨,一面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实践。

  近十年时间,报社组织了关于镇海炼化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系列报道、关于胜利油田青年技术人员刘汝山的典型报道、关于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大型报道等等,还开始试办刊发深度报道的周刊。2004年,我离开岗位前后,又专门就此写作出版十多万字的新闻专著《知微见著》。

  在抓好新闻业务的同时,我还写了不少散文,结集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碎石海滩》,选取收录散文、特写、随笔50余篇。“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我之所以见缝插针坚持散文创作,其实是试图以此探索如何提高《中国石化报》文学作品的档次,也是一种攻坚之战。